JN SPORTS12月2日至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处是原广交会会场之一的锦汉展览中心旧址,作为城市地标见证了“广交会”这个世界级IP的荣光。
1957年4月25日,首届广交会在广州拉开帷幕。至今,广交会历经60多年风雨,从未间断,成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见证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在第104届广交会整体搬迁至琶洲广交会展馆前,历届广交会都在越秀区举办。从流花湖畔、海珠桥边,越秀沉淀了会展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并借助“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重大平台,培育壮大“会展+”经济。
本期,我们从一个个展馆的变迁发展,看越秀向世界递交的一张张“会展名片”。
高度超过20米的中央大厅、圆弧穹顶、环形观展步道……举办过第1届至第2届广交会,有着异域建筑风格的中苏友好大厦,大气的设计依然让人为之震撼。
中苏友好大厦由著名建筑师林克明主持设计,于1955年建成,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四座“苏式”展览馆之一。
1957年4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周恩来总理提议简称为“广交会”。此次展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到会,其中,港澳采购商1021人,占83.48%,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
1958年4月15日,第3届广交会在新建成的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2号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举行,这是广交会第一次迁址。
侨光路陈列馆楼高5层,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为陈列馆题写馆名江南。侨光路陈列馆曾举办第3届至第5届广交会,如今这里已成为一间酒楼。
由于当时中国的外贸发展迅速,侨光路陈列馆很快出现了展场不足的情况。1958年,在起义路1号兴建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1959年11月1日江南,第6届广交会在此举行,成为广交会的新会场。这是广交会第二次迁址。
从1959年至1974年,这里共经历29届交易会。起义路陈列馆是广州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苏式”建筑,2008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场馆经过重新装修后,变身为海印缤缤广场,内设商场、写字楼、商务中心、餐厅、停车场等功能区域,是一座具有现代化、综合化、多功能的商贸大厦。
1974年4月15日,第35届广交会在流花路117号新建成的展馆举行,该馆在原中苏友好大厦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展馆上的金字招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书写。当时的展馆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江南,经过多次扩建,展馆最终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
这是广交会第三次迁址,第35届至第103届广交会在此举行。2008年10月,第104届广交会全面移师琶洲会展中心展馆,迎来全新开始。
流花路展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变身为广州流花展贸中心,成为集中小型专业展会、时尚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活中心。
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所在位置是广州体育馆的旧址。本世纪初,由于当时的建设需要,在广州体育馆的原址上建成了承接展会功能的锦汉展览中心。其使命完成后,这里又建起了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并于2020年起举办了“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等高端会议。
会议中心设计整体以中部留空和逐层退台的手法为主,以山为景,以山为形,立面线条随着退级起伏而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建筑形体和视线年德国标志性设计奖评选中,它从全球数千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创新建筑-优胜奖。
如今,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会同花果山特色小镇以及流花中心等周边资源有机联动,成了广州西部中心城区会议会展产业集聚地,与广州东部中心城区的广州塔、琶洲展馆片区构成“东西部双引擎,多点联合支撑”的广州中心城区会议会展发展空间新格局。
一直以来,越秀区高度重视利用广交会这一平台,充分认识到广交会对于帮助企业“拿订单、保市场、稳住外贸基本盘、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组织区内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
广聚天下货、广邀天下客,越秀区整合商业综合体、酒店、品牌餐饮等资源,联合出台针对广交会客商的各项优惠措施,让广交会的“流量”变“留量”。
越秀区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联合举办“走进越秀——广交会商务考察”活动,邀请来自多个国家的嘉宾参加“兰缘盛荟·花开越秀”文旅周、海丝文旅周的活动。客商们参观了解南越王博物院、五仙观等文化场馆,亲身学习体验传统广府非遗,在万菱广场交流商贸投资,珠江夜游体验越秀夜经济,感受千年商都文化与现代商贸大势的交汇与碰撞。
来源:越秀区国家档案馆、中新社广东发布、广州日报、“广州越秀发布”往期推文